{{selectedLanguage.Name}}
登入 登出
×

早春圖

郭熙

早春圖

郭熙
  • 日期: 1072; China  
  • 藝術類型: 山水畫
  • 媒材: 墨水, silk
  • 尺寸: 158.3 x 108.1 公分
  • 购买手工复制油画
    訂購油畫
    複製畫

《早春圖》是北宋畫家郭熙的代表作,為雙拼絹本水墨掛軸,縱158.3公分,橫108.1公分,繪於宋神宗熙寧5年(1072年),左方署款「早春,壬子年郭熙畫」,並鈐有「郭熙筆」長方朱印,現收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。

《早春圖》採全景式構圖,上下留有天地,遠、中、近景則巧妙地布置於「十字形」架構內。

主山畫於中軸上方,山石先以圓筆勾勒輪廓,中鋒、側鋒並用,再於陰暗面以濕筆皴擦,層層淡墨反覆地渲染,強化量體感,這種技法俗稱「雲頭皴」、「卷雲皴」、「亂雲皴」或「鬼面皴」,能真實反映沉積岩地貌,也可使畫面產生如雲霧般變幻的戲劇效果,很適合描寫初春乍暖還寒,淡冶如笑的山野景象。山腰部分則隱於煙嵐中,如臨深山幽壑,更顯主峰雄偉氣勢,是為「高遠」。

樹叢委以虛、實來營造前後距離,腰間右側的亭臺樓閣,此時環伺於水墨山水中,其下山澗瀑布流泉,與左側緩坡谷地融雪化成的涓涓源水,蜿蜒地流向前方的江灣,顯示水流綿長及山坳縱深。而中景左方是一片曠野河谷,虛渺的遠山咫尺千里,是為「平遠」,其間一行旅人正從曲澗棧道一端越過小橋,欲達彼岸。而觀畫者正是透過「S 形」山勢引導,將視線從後方的主峰、山嵐,中景的樓閣、流泉、行旅等,順勢牽引至近景,空間鋪陳手法,是為「深遠」。

幹長挺拔的大松佇立岩盤上,佐以蟹爪為樹枝、梢末,而渾厚的「鬼面皴」大石雄踞中軸下方,有助於畫面重心的穩固。而時值日暮,右方的漁樵收拾起漁網、泊舟登岸,左岸手抱嬰孩的婦女及隨側稚童,也笑迎肩挑兩擔魚簍的漁夫歸來,鄰近搭建的房舍,則是一家人準備共進晚餐,享天倫樂的居所。

綜觀全幅,賦予觀賞者北方大山大水的真實感受,從而能引發可行、可望、可游、可居共鳴的樂趣。

《早春圖》最初應是懸於廳堂的屏風掛畫,即俗稱的「大中堂」。此畫歷來被視為在氣勢上能與范寬《谿山行旅圖》及李唐《萬壑松風圖》分庭抗礼的全景式山水畫,被譽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的「故宮三寶」之一。

此部分屬於Wikipedia的文章,該文章基於創用CC 姓名標示-相同方式分享 3.0協議(CC-BY-SA)之條款下提供使用。 文章全文在此 →


顯示更多 ...
標籤:
mountains
  • 標籤正確
  • 標籤錯誤

影片

影片 / 電影